这部9.5分电影,不该被这样对待

本文已影响2.68W人 

首日票房过亿,购票网站9.5分评价,众多实力派演员......

我抱着这样的期待,走进了电影院,看了一场《金刚川》。

说实话,这是一部和我的预期完全不一样的影片。

在尽量不剧透的情况下,我可以告诉你它和普通战争片有什么不同:

这部9.5分电影,不该被这样对待
|不一样的叙事结构

我以为我会看到两军对垒,宏大的战争场面,战壕、沙场、一线、后勤...一切战争片“应该”有的东西。

像小时候看的经典战争片,千军万马互相搏杀,大开大合,热血澎湃。

这些,在金刚川里,并没有。

影片刚开始就用旁白明确地告诉你:本片讲的是一个架桥的故事。

一个,志愿军修桥,美军炸桥,然后又被修好......如此反复的故事。

它也不止是一个架桥的小故事。

抗美援朝1953年夏季战役第三阶段,金城战役。

是中国在朝鲜战争中进行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攻势,面对联合国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,攻占了160平方公里的土地,并将战线向南推进了约14公里。

——并直接导致了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。

而在1953年的那一天,只有通过这座桥,才能抢占先机,增援和战备物资才能抵达前线,金城战役才有可能成功。

可以说,正是因为金刚川这一不起眼的非正面战场,才能有后面的千军万马,凯旋而归。

这部9.5分电影,不该被这样对待 第2张

此外,影片的视角也非常有趣。

一开始看到宣传里的“三位导演执导”、“三个视角诠释”,我其实没什么感觉。

多视角、多单元的影片这些年出得也不算少,不同导演的不同执导风格很难在短短一部两小时的影片里得到统一,弄巧成拙的大有人在。

影片开场十分钟,我以为我已经总揽全局:工兵连、步兵、高炮班,正好三个视角。

于是第二幕美军出来的时候我直接惊了,看着屏幕上“对手”两个字愣了好几秒。

没见过,真的没见过。以前的战争片充其量是给敌军几个镜头,科普一下战略部署,哪有这么大方直接分了整段镜头给对手的?

可后来听到美军无线电台里面轻蔑而随意的,仿佛宴会开场时的主持词一样的发号施令:“Enjoy yourself gentlemen”、“Show time”,以及美军飞行员交流时说的“我不想死在这”。

还有最后,飞行员Hill发狂一样地向我军炮台开火,而高炮班弹尽粮绝、死伤无数,直到最后张译断手断腿独自爬上炮台,打下这架飞机的时候,我才恍惚地明白了。

当蚍蜉撼树,而林摧木折,才是真正带有悲剧意味的神迹。

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的神迹。

|不一样的主角

我以为会有运筹帷幄的将领,甚至史书上有名有姓的人物原型。

会这样想也不奇怪。从前看的战争片,要么是宏大的史诗,惊鸿一瞥的一个角色都可能是耳熟能详的伟人,要么是半架空的剧情,主角用兵如神,和敌军周旋作战,最低也得是团长。

《金刚川》不是。影片里最高的军衔,是连长,手下一百来号人那种。

看完电影之后我特意去查了一下,除了魏晨演的闫瑞稍有历史可考之外,其他都是查无此人。

这部9.5分电影,不该被这样对待 第3张

查无此人的意思是,他们可以是任何人。

他们是虚构又非虚构,这样奋不顾身的事迹,在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,发生了无数次。

影片中他们说着来自各地的方言,虽然甚少谈及家乡事,却足以想象:

一群十七八岁的年轻人,拜别父母,挥别亲友,由五湖四海相聚于此,为国而战。

幸运的话,他们可以荣归故里,与故乡的家人朋友报一声平安。

不然,则马革裹尸,埋骨他乡,像金刚川里的张飞、关磊、刘浩......像千千万万的将士。

像影片最后老人的旁白:

——“那一年,俺们才十七八岁,唯一想的就是通过那座桥,没有一个怕死的。”

这部9.5分电影,不该被这样对待 第4张
|不一样的真实感

看过了许多战争片,我以为战争片里一定会有神乎其神的英雄,一人可战千军万马,以为死亡会是模糊的、一笔带过的镜头。

可是这部电影里,没有身中无数子弹还能说出豪言壮语,炸弹在身边不停爆炸却还毫发无伤的主角光环。

这真的给我造成了非常大的震撼,甚至看的时候一度怀疑人生:这不是戏份挺多的吗?不是主角团吗?怎么就死了?

他们几乎每个人死的时候我都要哭一回,更何况这个该死的多视角有的场景还给我反复看了几遍,鉴于旁边有人,我还得悄悄抹眼泪。

最后我就悟了,这就是导演的目的,而我明知道有坑,还是往里面跳了。

上大学学影视编导选修课的时候就说过,重复叙事目的是为了加强。

其实你看到第三个视角已经知道什么时候有炸弹会来,这个人什么时候会死,你很想去提醒他们马上“丧门神”要来了,水下有隐藏炸弹......但是你没办法,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无法跨越的。

你只能看这个带着已故战友照片的愣头青、这个一口江西话有点可爱的步兵连长、这个战场抽烟被降职的老兵、这个有点一根筋的炮手、这个修桥不忘讨烟叶的工兵连长,看这些一个个鲜活的人在你眼前一遍遍为了国家和信念而死,你没有办法。

因为这就是真实的战争的残酷。

战争中不会有叫得上名字的主角,也不会有长坂坡前救赵云,喝退曹操百万兵,更不会有“唯美”的死亡镜头。

于是他们死了,换更多人安宁的人生。

这部9.5分电影,不该被这样对待 第5张

这三个不同,也正是让我感到这部电影特别的地方,

可是,我没想到,这些“不同”,在一些人眼里,成了“不对”,甚至是“罪证”。

当我走出电影院时,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电影背后的故事时,看到了这样的声音:

有人说,导演之一管虎的“屁股歪”,所以这部电影也“立意不正”。

而他们的“证据”,是管虎接受采访时的着装有问题,在烈士陵园鞠躬时手的姿势有问题。

因为这些问题,进而推导出管虎导演的这部电影也“三观不正”

说他把战争刻画得残酷,是宣传西式的反战思想,是质疑中国参加抗美援朝的正义性。

说抗美援朝打了那么多胜仗不拍,却拍一个惨烈的修桥故事,是“居心不良”。

说电影里的美军飞行员也很英勇,是在“美化美军”。

诚然,每个人都有评价 一部文艺作品的资格,影评没有“标准答案”。

但这些质疑,却是在进行“有罪推定”,是在预设了“这部电影有罪”的立场之下,再去搜罗罪证。

于是,看完电影以后,再看这些“罪证”,便能清晰感受到它们是多么的以偏概全,偷换概念。

在电影之外的日常,管虎确实有疏忽的地方。

比如他在接受采访时,戴了写有“navy”的帽子。

比如他在烈士陵园鞠躬时,手背在了身后。

不合适就是不合适,没有什么好辩驳的。

可是不能因为一个举动不合适,就直接给人定罪。

如果是采访时说出对志愿军不敬的话,在烈士陵园拒绝鞠躬,那确实是大是大非上的大错,没有回旋的余地。

可是采访时的着装,鞠躬时手的姿势,这如果也要定义成“大是大非”,那就是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。

给人定罪,向来是一件需要万分谨慎的事情,所以法律里才讲究“疑罪从无”。

而如今的网络上,却流行一种风气,叫“疑罪从有”,一个人只要不完美,只要犯过错,那么就十恶不赦,欲除之而后快。

所以你发现没有,如今的社会新闻,几乎都少不了“反转”。

因为有太多的人,没有确凿证据,仅凭一些“细节”“推测”便轻易给人定罪,然后使用网络暴力。

就算真的“反转了”,他们也很少为自己的言行道歉,却还要说自己是被蒙蔽了。

其实,倘若不是他们自己用显微镜去发掘别人的缺点,同时又对那些显而易见的事实视而不见的话,谁又能蒙蔽他们呢?

如果带着有罪的结论,去检视一个人过往的每一个细节,又有几个人能经得起这样的检验呢?

更何况,就算一个人日常不够谨言慎行,就一定等同于他的作品立意不正吗?

抱歉,只有作品本身可以定义作品。

这部9.5分电影,不该被这样对待 第6张

针对作品“立意不正”的质疑,看过这部电影的人,其实都很容易找到这些质疑刻意忽略的事实:

他们只说电影残酷,却忽略了电影里,志愿军战士在经历了这些残酷之后的心声:“那一年俺们才十七八岁,真的没有一个怕死的!”

残酷,是真实战争的样子,却也是志愿军战士们勇气的证明。

他们只说电影里美军勇敢,却忽略了电影里,美军对志愿军战士的评价:“你们不是神,却创造了神迹。”

展现敌人的勇敢,从来不是对自己的贬低,相反,让勇敢的敌人都震惊感慨,更是衬托了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。

因为历史本来就是这群“小米加步枪”,使用着远逊于对手的装备的志愿军,战胜了不久前刚刚打赢了二战,武器装备堪称地球最强的敌人。

如果敌人像抗日神剧里一样不堪一击,懦弱甚至滑稽,那才是对志愿军无畏的牺牲的贬低和羞辱。

至于责问电影为何不拍那些“大胜仗”,就更是荒唐。

且不说电影本就没有“必须拍摄特定主题”的义务,更何况,要求电影拍大胜仗,就等于是说只有胜利才值得纪念,这种思想,

最值得纪念的,不是胜利,而是一个个为了胜利,为了同胞安宁生活不惧牺牲的士兵们。

电影没有聚焦“胜利”,没有聚焦“两军对垒”的宏大场面,而刻画了一个个这样的普通的士兵,恰恰是一种最好的纪念。

所以,只要就事论事,人们当然可以去分析电影叙事、拍摄、画面上的瑕疵和疏漏。

但那些针对电影“立场”的指责,其实是在把这部电影的“不同”当作“不对”。

已经2020年了,我们不应该再把“不同”当做“不对”了。

这部9.5分电影,不该被这样对待 第7张

大多数人从这部电影里看到的是,70年前,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敌,为了身后祖国的和平与安宁,有无数人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。

这才是它在电影购票网站上评分高达9.5分的来源。

电影不是为了一小部分“懂电影”的人而生,电影最终服务的,永远是坐在电影院里的普通观众。

或许他们不是文艺青年,不懂得电影拍摄和叙事的种种技法;他们不是军迷,不懂得武器装备的种种型号。他们不是学者,不懂得历史上战争的每一次博弈的细节。

他们无法洞察到电影里设置的每一个细节和隐喻,但他们都能体会到最简单,最真挚的爱国之情。

这才是我们最该关注这部电影里,是否传达出的东西。

那么《金刚川》是否做到了呢?

坐在电影院里,电影快要结束时,伴随着金刚川的浪花,缓缓地响起了背景音乐《我的祖国》

“一条大河波浪宽,风吹稻花香两岸”

而我听到的,不止是音乐,还有身边观众努力隐藏的啜泣声。

我知道,这些眼泪,是为了那些守护了我们今天安宁的英雄而流。

而当电影结束,演员表字幕出现,观众们正要离开。

但随后伴随字幕一起出现的,是战斗机接志愿军英烈遗骸回家的新闻。

我看到那些刚刚起身准备离开的观众,又坐回到了椅子上。默默看完了后面对志愿军老兵的采访

我知道,他们心里此刻一定和我一样,满怀着对这些英雄们的崇敬。

我想,这就是答案。

这也是我想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。

来源 :原创 warmbloodwx 温血动物

相关内容

热门精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