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市手足口病逐月增多 预防手足口病小常识

本文已影响2.39K人 

近日有媒体报道北京多家幼儿园出现手足口病感染,记者昨日从市疾控中心了解到,目前本市正处于手足口病发病高峰,数据统计,上月本市手足口病病例比前一月上升82.71%,疾控部门提醒家长,如孩子有高热、手足出现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。

北京市手足口病逐月增多 预防手足口病小常识

据市疾控统计数据,北京市手足口病发病时间以4至9月份为主,5至7月为发病高峰。今年1到6月,全市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3287例,相比去年同期下降52.97%。其中,重症24例,比去年同期下降59.32%,聚集性疫情361起,相比去年同期下降58.36%。

市疾控中心专家表示,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,伏期多为2至10天,儿童普遍易感,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,托幼园所为聚集性疫情高发场所。患者、无症状感染者都是该病主要传染源,该病可通过胃肠道、呼吸道及接触传播。

市疾控中心提醒公众,手足口病高发季,家长应教育儿童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,勤洗手,不喝生水,不食生、冷、不洁的食物等。尽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,避免和手足口病患儿接触。

什么是手足口病

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,多发于婴幼儿,可引起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的疱疹,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、肺水肿、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。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2~7天,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。流行期间,患者为主要传染源。

手足口病发病持续时间及症状表现

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内可康复,但如果此前疱疹破溃,极容易传染。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强度大、传染性很强、传播途径复杂等特点。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,潜伏期一般3-7天,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。多数病人突然起病。主要侵犯手、足、口、臀四个部位。手足口病具体表现为:患儿口腔内颊部、舌、软腭、硬腭、口唇内侧、手足心、肘、膝、臀部和前阴等部位,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、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。

发病特征分析:

1、疹子“四不像”:不像蚊虫咬、不像药物疹、不像口唇牙龈疱疹、不像水痘。

2、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,常常流口水,不能吃东西。

3、临床上不痒、不痛、不结痂、不结疤。

4、患儿尿黄。

5、重疹患儿可伴发热、流涕、咳嗽等症状。

如何预防

下面具体介绍做好儿童个人及家庭卫生防范措施。

1、饭前便后、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,不要让儿童喝生水、吃生冷食物,避免接触患病儿童;

2、看护人接触儿童前、替幼童更换尿布、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,并妥善处理污物;

3、婴幼儿使用的奶瓶、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;

4、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,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,居室要经常通风,勤晒衣被;

5、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。居家治疗的儿童,不要接触其他儿童,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,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;轻症患儿不必住院,宜居家治疗、休息,以减少交叉感染。

手足口病的治疗

西医治疗

如果没有合并症,手足口病患儿多数一周即可痊愈。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处理,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B、C及抗病毒药物。此外,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、脑炎、脑膜炎等病症,应及时复查。

中医治疗

金银花、板蓝根、连翘各6克,黄连3克,煎水漱口。

如果疼得厉害,或者牙龈有红肿,可用板蓝根10克,黄芩、白藓皮各6克,双花3克,竹叶、薄荷各2克,煎水含漱。

手足红肿明显,可用黄芩、黄连、丹皮各10克,红花6克,煎水浸泡。

如果感觉瘙痒,可用生地、丹皮、板蓝根、白藓皮、地肤子各10克,忍冬藤20克,红花6克,煎水清洗患处,每日3次,连用1周。

防治手足口病食疗方

专家指出,儿童出现手足口病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,而家长除了注意居家卫生外,还可以熬一些汤粥,帮助孩子防病治病。下面是几款防治手足口病的食疗方:

1、红萝卜1条,白茅根15克,竹蔗1节,生薏仁15克,每日1剂、煎水代茶。

功效:红萝卜健脾和胃、清热解毒、透疹、降气止咳;白茅根凉血止血,清热利尿;竹蔗清热泻火、解烦;薏仁健脾利湿。此方剂具有补肺健脾、清热化湿的功效,适用于小儿手足口病、麻疹、水痘、幼儿急疹、流感的易感人群。

2、灯芯草5扎 ,蝉蜕3g ,木棉花1朵 ,鸡骨草10g ,瘦猪肉50g, 煲汤饮用 。

功效:灯芯草利尿通淋,清心降火;蝉蜕疏散风热,透疹止痛;木棉花清热、去湿、解暑、利尿;鸡骨草清热解毒。此方具有疏风清热,化湿解毒的功效。

3、荷叶粥:鲜荷叶2张 ,白米50克 ,将荷叶切碎煮粥吃。

功效:鲜荷叶理脾活血,祛暑解热。

以上均为3~6岁儿童1人份剂量,可根据年龄大小酌情增减剂量。

相关内容

热门精选